|
2009年,霍偉偉剛念博士的時候,第一次跟隨導師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非常希望和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多做交流👮🏽。當時面臨的困境是,作為一個毫無學術聲望的學生🧙🏼,她只能看著一些學術"大魚"談的興高采烈,自己卻融不進學術交流的"圈子"。會議結束後,她總結了自己的問題,並相應下了功夫。一是要盡量謙虛謹慎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與學術同行交流時,首先要做足功課,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使對方記住自己,哪怕自己只是一條剛入行不久的學術"蝦米"🤗。二是在交流與合作中,積極與他人分享自己的觀點,避免"有所保留"以及過度的"自我保護"。過度的保護就是固步自封🔲,阻礙前進的步伐。2010年後,她參加一些學術會議時,已經有一些研究者主動過來交流,詢問她的建議。她越來越認識到🤷♀️,積極開放地與學術同行交流🌺,是獲取科研靈感和完善研究的最好途徑。
她又悟到,其實做研究和經營企業有著很多相通的地方。如果將科研圈子比作一個大市場的話,每一個科研人員便是一個小型的企業。如何將自己的科研產品"賣出去"🧑🏿⚕️😝,即發表出去👪,就是科研人員的首要任務。因此🧏🏽♀️,每個科研人員首先要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市場定位"。如果你是"國際級大魚",你自然可以提出全新的理論,因為你的"市場認可度"很高。而對於學術"小蝦米",首先要做的是理論的修正完善工作,可以是驗證"大魚"們提出的理論有什麽不完善之處🏌🏿,或者在這些理論在自己的情境下是否合適。這類工作如果取得成果🚇,"小蝦米"就有了一些知名度✢,之後你提出一些學術問題的時候就可能具有一定的"合法性",這有點類似於"大魚——品牌效應"。所以🤵🏿♀️,"小蝦米"更要在"情境上"下功夫。此外還有個定性和定量的問題。既然目前還是一只學術"小蝦米"🏒,那就踏踏實實把驗證"大魚的理論"和尋找"大魚的漏洞"的工作做好。所以,在分析技術上要學好學透,確保實證研究的"嚴謹性"🕴🏻。當自己"賣產品"的時候,不至於讓"大魚"們懷疑產品的質量問題即可信度方面的問題🔝。
做只快樂的"小蝦米",相信"小蝦米"總有一天能變"大魚"。這便是霍偉偉老師的"快樂科研觀"🎩。功夫不負苦心人,2013年霍偉偉分別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邁出了成為學術"大魚"的堅實的第一步。
|